47 论立场:利益决定立场,立场决定观点
利益决定立场,立场决定观点。普通人对任何一件事情的是非判断,都是按照这样的逻辑进行的。首先会不自觉的判断这个事情是否涉及到自己的利益,如果涉及自己的利益,那么就会立即站在有利于自己的立场,然后从这个立场出发,得出一个是非判断的结果;如果不涉及自己的利益,那么就会选择一个公正的立场,然后从这个立场出发,得出一个是非判断的结果。这就是对于面对同一件事情,不同人的观点,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。这也就能解释,很多人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时候,能做出公正的是非判断,可是一旦涉及自己的利益马上就无法公正的社会现象。
墨子在《非攻》中提到了这种现象:今有一人,到别人的果园里盗窃桃子和李子,大家知道这个事,都会谴责他,因为他这个行为损害了别人的利益;至于盗窃别人的鸡犬猪,大家会更加的谴责,因为损害别人的利益更多了;至于盗窃别人的牛马,那么大家的谴责就更加猛烈了,因为损害别人的利益又变多了;至于杀人越货,大家知道后就更不能饶恕了。总之侵害别人的利益越严重,大家对他的谴责也会越强烈。对于以上这些问题,大家都能做出是非判断。至于两国开战,流血漂橹,杀人无数,其对人的侵害程度,远远大于杀人越货的行为,大家不仅不谴责,相反却歌颂战争。针对以上现象,墨子非常不解,他认为士人君子是非不分,黑白颠倒。
很显然墨子对这个问题的分析,并没有意识到普通人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,并最终得出是非判断。就盗窃和杀人而言,普通人是旁观者,因为不涉及到旁观者的利益,所以他们能够做出公正的判断;可是两国开战,交战国的国民就变成了当事人,不在是旁观者,当事人自然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对战争做出是非判断。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杀人,人们会谴责杀人犯,却歌颂战争的原因。
墨子看到的社会现象和我们今天看到的社会现象完全一致,这说明,从古自今,人们判断是非的方式,一直没有变化。自利的天性,决定了人在是非判断的时候,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,并根据自己的利益决定是与非。
正是这种是非判断的方式,促使了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的不断上演。也正是因为这种是非判断的方式,才需要通过中立第三方的裁判来解决矛盾和冲突。第三方作为旁观者,矛盾不涉及自己的利益,所以他能基于公正的立场做出正确的是非判断。
从解决社会冲突的角度来说,冲突的双方都应当跳出利益决定观点的思维,从中立第三方的角度做出正确的是非判断,从而在这个判断的基础上解决冲突和矛盾。如果面对冲突,人们能够逐步做到这一点,那么就说明人性有了进步,否则我们永远都是原始人。
评论
发表评论